一年后,这42家重点实验室交出亮眼成绩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左志红 尹

 

由北京大学牵头的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团体标准,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成果转化17项,合同金额达830余万元。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牵头的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研发出文泉学堂知识库、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国际平台服务项目等新形态融合出版产品。

 

由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优化古籍数字化门户网站籍合网,研发智能算法集成平台——古籍数字化整理平台,在古籍数字化领域实现突破。

 

 

过去一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2月评定的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果丰硕、数据亮眼。作为出版业科技与标准研发应用的“桥头堡”,实验室备受业界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年来,42家实验室紧紧围绕出版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需要,聚焦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在强化基础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运行管理、促进成果产出及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运行规范

 

 

各实验室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建立了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落实场地、设备、资金保障,确保了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建立规章制度体系。大多数实验室建立了规章制度体系,涉及人才培养、运行管理、经费使用等各个方面。如,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牵头的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标准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课题研发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财务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设备及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建立了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提供充足稳定的实验场所。实验室建设面积共计3.5万平方米,平均面积为每家837平方米。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家,面积最大的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牵头的中医药知识挖掘与出版创新服务实验室。

 

积极筹措建设运行经费。实验室2021年度投入资金总额达3.6亿元,平均每家投入资金860万元。其中,投入额度超千万元的有16家,100万—1000万元的有24家,投入最高的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牵头的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

 

人员结构和专家结构较为合理。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共13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45人,占47.67%;具有中级职称的有462人,占34.14%,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多学科专业背景,能够满足实验室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需要。大部分实验室成立了由业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共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62人。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的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根据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把握研究方向,审议科研课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创新机制。各实验室牵头单位和共建单位积极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外部交流合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组织交流研讨,设置开放课题,吸引高水平单位和人才开展合作研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如,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了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涵盖文化领域基础服务技术、智能化技术、沉浸化技术、集成技术与系统、网络文化新技术新服务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研究成果丰硕

 

 

各实验室紧紧围绕出版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21年,实验室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6项。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试点工作中,共有27个项目入选,其中有15个项目出自实验室;特别是入选的10项科技创新成果中,有8项出自实验室或实验室牵头单位。

 

发布近千项理论成果。实验室发布了近千项课题、论文、专著、报告、理论模型等理论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影响力。2021年,各实验室共启动相关领域科研课题340个,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39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76篇,出版专著35部,发布研究报告73篇。如,由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古汉语词义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中文信息学会颁发的第二十届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CCL 2021)最佳资源论文奖。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的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柔性版印刷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报告,在业界产生重要影响。

 

推出一批创新技术成果。实验室研发出平台系统、技术工具、前沿技术产品、硬件设备、资源库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成果,获得200余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2021年,实验室共申请专利125项,获得授权70项,成果转化130项,开发软件175个,其他成果(合作开发项目、XML数据、设计方案、研发系统或平台、设计样例等)44项。其中,由北京大学牵头的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书写风格建模的中文字库自动生成方法”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研发的“多情景跨领域中文文本智能校对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牵头的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能科技情报挖掘与知识服务平台项目”相关技术,获得2021年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科技部2021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牵头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科技期刊一体化融合出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全媒体版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百余项标准制修订工作。2021年,共有15家实验室参与制修订31项国家标准,20家实验室参与制修订54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7家实验室参

 

与制修订11项团体标准和联盟标准,10家实验室参与制修订45项企业标准和项目标准,部分标准具有较强引领性和较高推广应用价值。如,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的富媒体出版资源管理与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以标准研制应用促进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对外进一步深化与CNONIX国家标准、ISLI国际标准的对接,提升内容资源价值和服务效能;对内制定多项企业标准,完善内容资源加工治理管理的相关标准体系,有力促进了出版社知识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实验室通过技术应用、转让技术使用权、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其参与建设的“新华书店城市书房”准确把握读者需求、细分需求市场并准确定位潜在读者群,带动了书店业务增长。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牵头的基于区块链的出版业知识服务模式创新及应用实验室,其发起建设的“‘可知’知识服务平台”打破传统数字资源中间商授权模式,由出版单位直接提供数字内容资源产品并自主定价,高校图书馆等用户直接采购,已累计接入机构1500家,服务读者近3000万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接入率近90%。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的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积极利用研发的农业科技大数据知识仓储、知识服务关键技术、模型及工具,面向行业和产业用户进行推广应用,全年共完成平台开发、数据服务等成果转化项目35项,合同额突破500万元;完成成果转化合同技术市场认定33份,认定金额超过800万元。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牵头的知识产权内容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其五项科研课题直接经济收益达552万元,间接经济收益2000余万元。

 

 
 

进一步提升质量

 

 

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实验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明显,部分实验室在研究方向、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日常管理、科研成果、效益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针对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工作成效,中宣部出版局决定于2022年开展“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质量提升年”活动。活动将贯彻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促进实验室基础建设、运行效能、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全面提升,努力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出版领域汇聚资源、协同发展、引领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推动实验室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创新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发展。

 

活动从四方面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要求:首先,各实验室要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好实验室“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认真落实实验室三年建设规划,研究制定2022年度工作计划;其次,各实验室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提升运营效能,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模式创新,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再次,各实验室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在高水平研究或应用上取得关键性突破,高度重视研究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工作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后,各实验室要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将产学研用一体化作为实现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探索实验室、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参与的“定制化科研”模式,积极推动相关技术、产品、平台和资源面向出版行业、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相关阅读

 

8家重点实验室“优”在何处

 

□本报记者 尹琨 左志红

 

经对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公布8家实验室为2021年度出版业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从入选重点实验室牵头单位类型来看,出版单位最多,有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5家。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还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一家科研机构。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行业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相关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这8家优秀重点实验室的特色与亮点有哪些?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家实验室过去一年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破解行业难题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

 

技术升级为产品服务增值

 

入选实验室瞄准国内外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前沿技术,重点开展课题研究、科研交流、成果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升出版产品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技术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效能。

 

由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古籍智能出版项目为重点,以面向市场的数据库产品、技术、编校服务为支撑,深化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组织、知识挖掘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致力于解决我国古籍整理数字化与知识服务的关键问题。其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和智能出版工具研发成果显著,智能算法研究取得突破,完成智能整理辅助工具建设并实现功能扩充。在数据库产品及资源方面,对原有的数据库拳头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晚清民国文献平台等进行资源扩充,并按计划完成资源更新。技术服务功能方面,利用实验室研发的智能算法,为产品服务升级增值。

 

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的“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聚焦虚拟现实内容呈现与应用研究、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保护和运营模式研究、人工智能与内容生产探索与创新、在线教育知识服务生态体系模式创新四个方向。目前,基于XR融媒体出版与传播的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数字出版产品质量规范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一体化生产支撑平台构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工作的持续推进将大力提升教育出版行业发展水平,使高等教育出版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更加丰富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和科研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发展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重点实验室面临的重要任务。入选实验室积极探索科研创新运行模式,明确实验室建设目的,充分发挥科研攻关优势,为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2021年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研制国家标准、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效。实验室成果“数字版权资产服务平台”,面向新闻、出版、影视、音乐、体育、综艺、自媒体、动漫等文化产品的版权内容,以第三方独立运营方式,为包括北京市版权局、央视等机构和版权单位提供综合版权服务。实验室成果“数字内容正版化系统”,面向公众市场,实现出版社可供电子书产品在机构销售和发行的全流程版权及销售授权信息管理。截至2021年年底,已有143家出版机构及相关单位完成了注册认证,并有数十家出版社发布了8万余本电子书的授权信息。

 

北京大学牵头的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个性化字库生成、机器人写稿、知识服务、数字文档处理、图数据库、影像增强重建、区块链版权保护、视频传输等多个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并通过技术转让与许可、技术开发包服务、软件产品等形式,在技术企业和出版单位推广应用。其中,实验室研究团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自动写稿技术”成果落地应用,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文本纠错、自动文摘等技术的转化与应用,2021年度成果转化金额约400万元。

 

2021年度,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的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针对柔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化应用,对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行业生产效率,推动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如“XSYS激光机雕刻制版技术”创新了柔性版制版工艺,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为应用企业节约运营成本100余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实验室充分发挥开放研究平台作用,设立开放基金,瞄准影响柔性版印刷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共性问题,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共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规范管理构建一体化格局

 

过去一年,入选实验室不断规范管理,特别是新成立的实验室通过建章立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内部环境。同时构建起面向产品开发需要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一年来制定了5项管理制度,健全了实验室组织机构。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实验室还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和每年工作计划。逐一落实了场地、人员、设备、经费、科研、目标、任务等事项。2021年,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由学术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多个研究课题组,积极开展内部课题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如实验室确立了“耦合数据交换通用技术”研究方向,采用“云平台+客户端”的架构方式,实现数据(文件)无差别的通用交换。通过一年多研究,实验室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牵头的富媒体出版资源管理与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强化出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科技与标准同步开展、互为支撑的整体框架。在研究内容和方向选取上,实验室结合建筑领域专业特点,从出版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出以多种属性内容资源标识符应用为基础支撑,围绕建筑领域富媒体内容,利用增强现实等内容可视化技术实现内容的发布与交互。目前,实验室形成了基于内容资源标识符关联及复合形态内容资源管理、加工质量管理相关技术研究,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研究,以及出版大数据的管理和运营研究共三个主研究方向。

 

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牵头。该实验室以项目驱动,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研究基于AI的知识挖掘和服务技术,研发知识服务产品,探索创新出版业融合发展模式。2021年度,实验室“扩展文泉学堂知识服务系统项目”共接入22家出版社,新增电子书资源7694种,共计848所院校开通试用;“智能科技情报挖掘与知识服务平台项目”开展新一代智能型科技情报系统的攻关,突破一系列以精知识、深关联、大规模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在多家单位得到应用;“构建面向出版社的知识服务SaaS平台项目”服务包括《读者》在内的人文社科类出版社超过20家。

 


编辑:刘一文
审核:韩阳

 

●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2021年度出版业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 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在人教社揭牌    助力解决数字教育出版“深水区”问题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2022-04-19 16:54